1.了解太极拳的“采、挒、肘、靠”技术特点,进一步明确“太极八法”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2.复习学过的“无极桩、太极桩、正云手、反云手、太极步、双云手、捋挤式、提塌功、三换掌”基本功,增加“单推手、双推手”基本模式单操与双人对练的训练,体会太极拳的推手运动规律。
.复习洪派陈式太极拳基础套路第1式-1式,新学基础套路14到21式:“第14式,十字手;第15式,庇身捶;第16式,背折靠;第17式,下掩手捶;第18式,双推手;第19式,三换掌;第20式,倒卷肱;第21式,白鹤亮翅。”记住节奏,能正确演练下来。
教学内容:一、太极拳的“采、挒、肘、靠”技术特点
太极拳中包括十三个基本技术架势,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图解释:掤、捋、挤、按为坎、离、震、兑四正方,采、挒、肘、靠为乾、坤、艮、巽四隅角,而进、退、顾、盼、定则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统称太极十三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采、挒、肘、靠”也是太极拳的基本技击术,传统的解读很多,兹从网络择优选读如下:
老拳谱对采劲的解释为: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轻移则四两,千斤亦可称,
若问理何在,杠杆作用存。”
意思是说:采劲起着秤杆上的秤陀作用。俗话说:“秤陀虽小压千斤”,这正是采劲中四两拨千斤的道理。“采势”最主要的是依靠掌心下踏,使内劲松向下沉,而不要靠拙力硬向下压。
老拳谱对挒劲的解释为:
“挒劲义何解,旋转如飞轮,
投物于其上,脱然掷寻丈,
急流成漩涡,卷浪若螺纹,
落叶坠其上,倏尔便沉沦。”
意思是说:挒劲好似急流漩涡,卷浪旋转,落上之物便有下沉抛出之感。“挒式”靠腰和肘的协调旋转。不要用拙力硬掰,要靠外形的动作借对方之力和自身气圈的转动而形成。
老拳谱对肘劲的解释为:
“肘劲义何解,方法计五行,
阴阳分上下,虚实宜分清,
连环式莫挡,开花锤更凶,
六劲融通后,用途始无穷。”
意思是说:肘法有上、下、左、右、前、后、连环肘等用途,朋、捋、挤、按、采、挒六劲都和肘劲密切相关,六种劲法要以肘劲为后援,肘劲又要融通六种劲法发出。
老拳谱对靠劲的解释为: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
斜飞式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机可乘,轰然如捣稚,
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意思是说:得到时机可用肩靠或背靠,但应注意不能失去重心而被人所制。靠劲只能由肩部或背部发出。肩之靠劲常和上述七种劲法配合使用。
另:
网络对太极拳“八门劲”的进一步说明: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因为太极拳就是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八门劲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掤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因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所以,太极拳也可以称为“掤劲拳”。现将八门劲的内容分析如下:
1、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
2、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
、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称为挤劲;
4、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掤劲,称为按劲;
5、两手交叉向左右,前后双分的掤劲,称为采劲;
6、将掤劲卷蓄起来,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为挒劲;
7、手腕出了方圆圈,用二道防线肘的掤劲掤出去称为肘劲;
8、肘出了方圆圈外,用三道防线肩和身躯的掤劲掤出去,称为靠劲。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主要练的是掤劲。掤劲是一种不断的使全身放长的“螺旋式弹簧劲”。在八门劲中,掤劲是基本的,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掤劲,掤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螺旋放长,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它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而是必须经过久练才能产生的劲。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掤劲的内在因素,练出八门劲别的关键。
(说明:叙述文字部分来自网络,据自己练习经验略有修改,原文章片段版权由原作者所有。)
二、太极拳的“单推手”练习
程式化定步“单推手”训练是太极推手的起步,练习时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以单手为主反复训练,同时加上全身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体会太极拳八法的基础运用。定步单推手各家练法有异,我们日常的具体训练方法是:
预备势
1.互行抱拳礼
甲乙两人面对面并步站立,身体保持中正。两人的距离约1~1.5米,互行抱拳礼。
2.预备势
礼毕,甲乙两人双臂自然下垂,相互注视对方肩部,完成单手里搭上平圆推手预备势。
(一)单手里搭上平圆推手练功方法
1.甲上步反臂砍掌,乙撤步里接引化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甲上步进逼,注意前脚的落位,右掌小指侧及掌背由左外侧反臂砍乙颈部。乙见甲上步进攻,适机撤左脚,距离适宜,由此两人同侧右脚并立形成合步;乙撤步同时身体的重心后移,缓冲甲的攻击,出右手由甲右臂内侧顺接甲右腕部,向左转腰转肩顺势化解来力。双方的双脚内侧靠近,左手叉腰,协调配合维持身体平衡。
2.乙旋臂砍掌,甲后坐引化
乙化解甲的进攻后不停,重心前移,向右侧转腰带肩、带肘、带腕,同时右小臂、手腕外旋,掌心朝下,指尖朝前,以右掌小指侧顺甲的右臂砍甲颈部,力达掌缘。甲随势重心后移侧闪,右脚变虚,重心移至左脚,同时右臂外旋,指尖朝上、掌心朝后,用右手手腕小指侧由外向内消挂乙右臂手腕,配合沉肩、垂肘、立腕,顺势转腰、转体,向左后侧沿弧线曲化来掌,使其不能砍及颈部而落空。
反复练习,顺遂流畅,进退自然,手法明确。(以老师现场示范为准)
(二)单手外搭上平圆推手练功方法
1.甲上步外扇,乙撤步外接引化
在预备势基础上,甲上步进逼,注意前脚的落位,同时右掌由右外侧抡扇击其头部。乙见甲上步进攻,适机撤左脚,两人同侧右脚并立形成合步,乙撤步同时出右手由甲右臂外侧顺接甲右臂,配合向右转腰转肩顺势化解来力。双方后脚内侧与前脚内侧靠近。两人左手臂均叉腰放于体侧,协调配合维持身体平衡。
2.乙旋臂推掌,甲后坐引化
乙化解甲的进攻后不停,向左侧转腰、转肩,重心前移,同时右小臂、手腕内旋,掌心、指尖朝前直线进攻甲的胸口部位。甲随势重心后移,右脚变虚,重心逐渐过渡到左腿,同时顺势转腰、右臂外旋,既不主动撤回,又不顶着硬抗,也不是硬拨,而是随着对方前推之力,向右后侧沿弧线转化来掌,使对方不能触及自己胸部而使其来力落空。
反复练习,顺遂流畅,进退自然,手法明确。(以老师现场示范为准)
(三)单手里搭下平圆推手练功方法
1.甲进步下冲拳击腹,乙撤步里接引化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甲上步进逼,注意前脚的落位,同时重心前移变弓步,右下插掌直击乙腹部。乙见甲上步进攻,适机撤左脚。甲右脚落在乙右脚的内侧与乙形成合步,乙撤步身体重心后移,缓冲甲的攻击力量,同时向左转腰转肩,出右手由甲右小臂里侧顺势搭接,向左后拨挂其右臂、腕部化解来力,使甲的来拳打空。双方左手叉腰放于体侧,协调配合维持身体平衡。
2.乙化解甲的进攻后不停,重心前移,向右侧转腰带肩、带肘、带腕,同时右小臂、手腕外旋,掌心朝下、指尖朝左前方,以右掌小指侧,顺甲的右臂下砍甲肋腹部,力达掌缘。甲随势重心后移,缓冲乙的攻击力,右脚变虚,重心逐渐过渡到左腿,同时右臂外旋、手掌尖朝下、掌心朝前,顺乙的攻击回带右臂,用右腕部由右外向左里拨挂乙右臂手腕,配合顺势转腰、转体向左后侧沿弧线转化来掌,使其不能砍及自己肋腹部而落空。
反复练习,顺遂流畅,进退自然,手法明确。(以老师现场示范为准)
(四)单手外搭下平圆推手练功方法
1.甲进步下冲拳击腹,乙撤步外接引化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甲上步进逼,注意前脚的落位,同时重心前移变弓步,右下冲拳直击乙腹部。乙见甲上步进攻,适机撤左脚。甲右脚落在乙右脚的内侧形成合步,乙撤步同时出右手,从甲小臂上面由外侧顺势搭接拨挂其右臂或腕部,配合向右转腰转肩化解来力,使甲的进攻来拳打空。双方左手叉腰放于体侧,协调配合维持身体平衡。
2.乙旋臂冲拳,甲后坐引化
乙化解甲的进攻后不停,向左侧转腰、转肩,重心前移,同时右小臂、手腕内旋,下冲拳直线进攻甲的腹部。甲随势重心后移,右脚变虚,重心逐渐过渡到左腿,同时顺势转腰、右臂外旋,既不是主动撤回,又不是硬拨,而是随着乙前冲之力向右后侧沿弧线曲化来拳,使其不能触及自己腹部而落空。
反复练习,顺遂流畅,进退自然,手法明确。(以老师现场示范为准)
(五)立圆单推手练功方法
1.乙进步上冲拳击头,甲撤步外接引化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乙上步进逼,注意前脚的落位,同时重心前移变弓步,右上冲拳直击甲头部。甲见乙上步进攻,适机撤左脚,距离适宜,根据自己攻防的需要调整步子的距离。乙右脚落在甲右脚的内侧形成合步,甲撤步身体重心后移,缓冲乙的攻击力量,同时出右手由乙小臂外侧搭接,向右后顺势拨挂其右臂,连绵不断向下掳按乙腕部化解来力,使乙的进攻来拳打空。双方左手叉腰放于体侧,协调配合维持身体平衡。
2.甲下冲拳击腹,乙后坐引化
甲化解乙的进攻后不停,重心前移,右手下冲拳直线进攻乙的腹部,力达拳面。乙随势重心后移,缓冲甲的攻击力量和距离,右脚变虚,重心逐渐过渡到后左腿,同时用右腕部的接触点顺甲的攻击回带,由腹前向右外、向上黏起甲右臂,配合顺势转腰、转体,向右后侧沿弧线转化来拳,使其不能击中肋腹部而落空。
反复练习,顺遂流畅,进退自然,手法明确。(以老师现场示范为准)
(六)8字圆单推手练功方法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乙上步进逼,注意前脚的落位,同时重心前移变弓步,右臂上冲拳直击乙头部。甲见乙上步进攻,适机撤左脚,距离适宜。乙右脚落在甲右脚的内侧形成合步,甲撤步身体重心后移,缓冲乙的攻击力量,同时出右手由乙小臂外侧搭接,向右后顺势拨挂其右臂,连绵不断下采乙腕部,化解来力使乙的进攻来拳打空。左手叉腰放于体侧,协调配合维持身体平衡。
2.甲上冲拳击头,乙后坐引化
甲化解乙的进攻后不停,重心前移,向左转腰、催肩、催肘,同时右拳上冲乙的头部,力达拳面。乙随势重心后移,缓冲甲的攻击力量,右脚变虚重心逐渐过渡到左腿,同时向右转腰转肩,右手由甲小臂外侧向右后顺势拨挂甲右臂,连绵不断下采甲腕部,化解来力,使甲的进攻来拳打空。
在初练定步单推手时,应当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练习,开始以松柔画圈为主,忌蛮力较劲,练到一定火候时,可略加大力量训练。
收势
以上各种太极单推手训练方法,均由甲乙双方一攻一防、一虚一实、一出一伸、一来一往、阴阳变化地进行反复练习。进攻方的直攻由于防守方的曲化,从外形上看,甲乙两人搭手的运动轨迹基本是平面绕逆时针方向的椭圆形,不是盲目在画圈。当需要结束一种训练方式时,某方手上给个暗示,双方同时收手、收脚,成并步站立姿势,身体放松、调整呼吸,相互目视对方,互行抱拳礼收势。
(说明:叙述文字部分来自网络,据自己练习经验略有修改,原文章片段版权由原作者所有。)
三、太极拳定步“双推手”训练
(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略有修改,特此说明)
双推手分类有:平圆双推手、立圆双推手、折叠双推手。(一)平圆双推手的练习方法及要点:1、预备姿势:甲乙相对站立,相对距离以对方两臂握拳前平举,拳面相接触为准。双方右脚向前方上步,两脚内侧相对,相距约10—20厘米,双方身体重心稍偏左腿,左腿屈蹲;同时双方右手向前上举,臂微屈,手腕外侧相贴,交叉相搭,左手掌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2、甲右手内旋,掌心按在乙右手腕上,向下,向前推按,左手同时扶乙右肘部向同一方向推按,使乙右臂贴于胸部(通称为“按”);乙以右臂用绷劲承接甲按劲,同时左手掌扶于甲右肘部,向后引,重心后移,左腿屈蹲,身体微向右转,用右臂将甲按劲向右引,左手辅助,使甲按劲落空(通称为“化”)。要做到自己的手不离开对方的肘部,因为肘的攻击性强,所以在练习中培养实战意识,做到手不离肘。、乙顺势翻右掌,右掌心按于甲右手腕上,同时两手向下,向前推按,其动作和目的与甲用按势相同;甲右臂则用绷劲承接乙按劲并向后引,同时左手掌扶于乙右肘部,重心稍后移,上体微右转,用右臂将乙方按劲向右引化,,使其按劲落空。由此反复练习。推按时重心前移向前弓步,向后引化重心后座,进退掌握得体。双手沾连粘随不能脱离,领会顺势走化,随屈就伸的虚实变换。(二)立圆双推手的练习方法及要点:1、预备姿势:甲乙相对站立,相对距离以对方两臂握拳前平举,拳面相接触为准。双方右脚向前方上步,两脚内侧相对,相距约10—20厘米,双方身体重心稍偏左腿,左腿屈蹲;同时双方右手向前上举,臂微屈,手腕外侧相贴,交叉相搭,左手掌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2、甲右手向乙面部内旋伸插,左手扶乙右肘部,重心稍前移,右腿屈膝前弓;乙以右手用绷劲承接甲之来劲,左手扶于甲右肘部,顺势重心略后移,左腿屈膝,向右转体,将甲右掌引向头部右前侧,使其落空。、乙顺势将右掌置于甲右手腕上,向下绕弧切按,左手同时向下按甲右肘部至腹前,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用右手指尖向前伸插甲腹部,左手扶于甲右肘;甲以右手用绷劲承接乙来劲,右臂顺势回引,左手扶于乙右肘部,重心后移,左腿屈膝后坐,向右转体,将乙右手引向体右胯侧,使其落空。4、甲再将右手弧形上提至头部右侧向乙面部伸插,左手扶于乙右肘部,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乙仍如前顺势用绷劲将甲右手来势向后引向头部右前侧,使其落空。如此循环反复练习。双手立圆推手可左右足及左右手互换练习。推按时重心前移向前弓步,向后引化重心后座,进退掌握得体。沉肩坠肘,双手沾连粘随不能脱离,领会顺势走化,随屈就伸的虚实变换。身体放松,用皮肤去感觉对方的劲力。(三)折叠双推手的练习方法及要点:1、预备姿势:甲乙相对站立,相对距离以对方两臂握拳前平举,拳面相接触为准。双方右脚向前方上步,两脚内侧相对,相距约10—20厘米,双方身体重心稍偏左腿,左腿屈蹲;同时双方右手向前上举,臂微屈,手腕外侧相贴,交叉相搭,左手掌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2、甲右手内旋向乙面部内旋伸插,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左手扶乙右肘部,乙以右手用绷劲承接甲之来劲,左手扶于甲右肘部,重心后移,左腿屈膝,身体微右转,右臂外旋屈肘,使右掌心向上翻于甲右手腕上,向下循弧线引带沉压甲右手至右腹前,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前弓。、乙将右手内旋循弧线上提向甲面部伸插,左手扶于甲右肘;甲顺势重心后移,以右手用绷劲承接乙之来劲,身体微右转,左腿屈膝后坐,右臂外旋,屈肘,使右掌心向上翻于乙右手腕上,向下循弧线引带沉压乙右手至右腹前,左手扶于乙右肘。4、甲将右手循弧线上提向乙面部伸插,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乙顺势重心后移,以右手用绷劲承接甲之来劲。如此循环反复练习。双手折叠推手可左右足及左右手互换练习,方法相同。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要培养皮肤对力的感觉。避免死腰,要气沉丹田,使全身的关节转起来。四、洪派陈式太极拳基础套路:
练习要领
第14式,十字手
第15式,庇身捶
第16式,背折靠
第17式,下掩手捶
第18式,双推手
第19式,三换掌
(说明:因洪派小套简易需要,此处”肘底捶“略去,练熟后可自由加上。后面动作顺延。)
第20式,倒卷肱
第21式,白鹤亮翅
说明:以上基础套路要领解读文字来源为洪派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的著作《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附:
东海县“洪派陈式太极拳”
首期·非遗传承人公益特训班
课程安排
室内主课每次两个小时,两课时,20课时共10次大课。
第1、2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阴阳与开合
B,太极拳基本功:无极桩、太极桩、正云手、反云手、太极步
C,基础套路:第1式,金刚捣碓。
第、4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方圆与节奏
B,太极拳基本功:双云手、捋挤式
C,基础套路:第2式,拦擦衣;第式,六封四闭;第4式,单鞭。
第5、6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掤、捋、挤、按
B,太极拳基本功:提塌功、三换掌
C,基础套路:第5式,左转身捣碓;第6式,白鹤亮翅;第7式,搂膝拗步;第8式,初收;第9式,斜行拗步;第10式,再收;第11式,前蹚拗步;第12式,掩手肱捶;第1式,右转身金刚捣碓。
第7、8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采、挒、肘、靠
B,太极拳基本功:单推手、双推手
C,基础套路:第14式,十字手;第15式,庇身捶;第16式,背折靠;第17式,下掩手捶;第18式,双推手;第19式,三换掌;第20式,倒卷肱;第21式,白鹤亮翅。
第9、10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外三合与内三合
B,太极拳基本功:推手的技术运用
C,基础套路:第22式,搂膝拗步;第2式,闪通背;第24式,进步掩手捶;第25式,退进步拦擦衣;第26式,云手;第27式,高探马;第28式,十字摆莲脚;第29式,指裆捶。
第11、12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用意与用力
B,太极拳基本功:推手中的掤、按法训练
C,基础套路:第0式,进退步拦擦衣;第1式,单鞭;第2式,穿地龙;第式,上步骑鲸;第4式,退步跨虎;第5式,转身双摆莲脚;第6式,当头炮;第7式,左转身捣碓。
第1、14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拳架的进阶与演练
B,太极拳基本功:推手中的捋、挤法训练
C,基础套路:(复习)
第1式,金刚捣碓;第2式,拦擦衣;第式,六封四闭;第4式,单鞭;第5式,左转身捣碓;第6式,白鹤亮翅;第7式,搂膝拗步;第8式,初收;第9式,斜行拗步;第10式,再收;第11式,前蹚拗步;第12式,掩手肱捶;第1式,右转身金刚捣碓。
第15、16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舍己随人引尽落空
B,太极拳基本功:推手中的采、挒法训练
C,基础套路:(复习)
第14式,十字手;第15式,庇身捶;第16式,背折靠;第17式,下掩手捶;第18式,双推掌;第19式,三换掌;第20式,倒卷肱;第21式,白鹤亮翅。
第17、18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丢劲与顶劲
B,太极拳基本功:推手中的肘、靠法训练
C,基础套路:(复习)
第22式,搂膝拗步;第2式,闪通背;第24式,进步掩手捶;第25式,退进步拦擦衣;第26式,云手;第27式,高探马;第28式,十字摆莲脚;第29式,指裆捶。
第19、20课
A,太极拳基础理论:养生与练功
B,太极拳基本功:推手中的八法综合应用与散推训练
C,基础套路:(复习与整体演练)
第0式,进退步拦擦衣;第1式,单鞭;第2式,穿地龙;第式,上步骑鲸;第4式,退步跨虎;第5式,转身双摆莲脚;第6式,当门炮;第7式,左转身捣碓。
东海县“洪派陈式太极拳“
首期·非遗传承人公益特训班
小结
A、对完成首期培训任务,到课率达80%以上的学员,颁发基础班结业证书。
B、选出优秀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C、对基础好,有传播洪派陈式太极拳意愿的优秀学员,颁发传人证书(初级)。
D、优秀学员可继续学习“中级班课程”。
其它
A、老师如有会议或其它活动,课程顺延。
B、广场公益辅导,随缘随心,不强求。老师忙时,学员自行练习。
C、太极拳学友交流群,文明交流,友谊第一。
太极门下结善缘
武学崇尚真传与艺术
期待喜爱养生、健身的朋友加入